top of page

  客家文化復甦的契機

  在客家文化中植物佔有相當大的比例,從飲食到藥材都會看到植物的身影,但隨著時代變遷,客家族群的傳統文化漸漸在流失。台灣在四、五零年代開始經濟起飛,很多傳統客庄的年輕世代離開原鄉到都會區工作,原本的農業活動無法維持生計,因此客庄裡的傳統文化慢慢式微,包括語言及農作活動等,客庄漸漸的變得只剩老人與小孩。

 

  台灣在1949年之後,政府推行國語運動,對本土語言做了多項的限制,包含電影和電視節目裡不允許出現本土方言。台灣解嚴後,為客語發聲的活動也陸續出現,最為著名的是於1988年,在台北市發起的大規模示威遊行「還我客家語運動」又稱「還我母語運動」,訴求為讓客語可以在公開媒體中使用,希望能製作並播放客語節目,重現多元文化,讓客語重現在大眾視野。示威的沿途以客語號召群眾加入,將近三千位民眾加入。經過時間的累積,政府先後成立客家文化園區、客家事務委員會、客家文化推廣協會,以及客家電視台開播。在客家先人的努力下,讓即將消失在時間浪潮中的客語,有了一次復甦的機會。

2020-12-10%20(11)_edited.jpg

​攝影/陳崑翔

客語薪傳師 謝媛媚​  

困境在各方面都有,因為學校和家長以及學生都各有難處。在民國五、六十年前蔣中正時代是強制國語,會造成往後時代的小朋友全都是用國語來講,全面推行講國語政策需要三、四十年,那現在要從國語再講到客語可能需要三十年不只,因為客家族群是少數民族。

客語兒歌面帕粄 屏東兒童舞團 資料來源/YouTube
00:00 / 02:41

  客家語言的傳承

  應該一代接一代傳承的客語,現在卻發生爺爺奶奶無法用客語與孫子們溝通,反而要配合學習國語,在語言的傳承上出現斷層。因此政府在察覺客家文化傳承和客語流失問題後,擬定相關措施,積極推廣客語教育。為向下扎根延續客語文化,將客語課程設計進入國小和幼稚園的課程,讓小朋友從小接觸客語、定期舉辦客語能力認證,以獎金吸引民眾學習客語應考、在生活中營造客語友善環境,希望客語的使用範圍能更加廣泛。

將客語融入遊戲中,使孩子歡樂學習。 資料來源/客語薪傳師 古美珠提供
客語遊戲
00:18
客語遊戲
00:12
客語大風吹
00:30

客語薪傳師 張玉珍​  

困境是有些家長會認為在語言學習上,學習英文的出路會比學習客語的出路更廣,那目前政府有一些政策鼓勵大家向下扎根,大家才有繼續往前走,不然對於客語傳承來說真的很困難。

​攝影/陳崑翔

  除了從流失的語言,開始帶回客家族群的生活,政府也積極推廣客家傳統文化活動,包含戲曲與農作。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,從2018年起展現客家民族與植物的緊密關係,透過手作活動,讓民眾認識和客家文化息息相關的植物。透過課程內容讓植物的應用融入生活,也讓民眾知道植物的歷史與客家族群的連結。

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徐世勲

特別在台北市,台北市是都會區不是客家的原鄉,因為客家的原鄉本身客語的人數相對的比例會比較多,那都會區相對較少。會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屋和故事車讓小朋友覺得學習客語是很有趣的,不會好像是刻意要去學一種語言,希望讓他覺得很生活化,藉由一些生活上的生活體驗,讓孩子覺得學這個語言兼著了解這個文化。

​攝影/陳崑翔

台北市議員 張茂楠

現在政府有客委會、客家文化主題公園、客家文化基金會、也有客語研習班和客家歌謠班,且注重老中青的結合。有在做推廣但是不敢講有很明顯的效果,效果還沒有張力很大,但客家文化的傳承,做不一定有機會但不做一定沒機會。我希望客家語言要多元推廣,在學校是一個且要深耕到社區,要讓整個客家語能夠普遍性的發展。可以舉辦客家夏令營或生活營,讓家庭融入,且透過網路推動國際客家語言推廣,可以選擇與原鄉人對話與朋友對話,而不是選擇在一個教室裡面,因為教室裡面沒有溝通的機會。

​攝影/陳崑翔

  走入客家文化 感受客家文化之美

  客家文化流傳多年,現在卻只有在展覽中才能粗淺的認識。說到客家,總是能有幾樣特色為大家所熟知,植物類有油桐花、桂花、艾草;食物有艾粄和粄條等等;精神有硬頸和節儉,這些客家的代表,其實與客家族群間有著專屬的小故事。雖然生活在現代的我們,無法實際體會先人們過去生活的艱苦,但我們能從這些客家代表的故事中,學習先人的精神,再將其運用在生活上,跨越一層層的障礙。

1609775560_584334-removebg-preview.png
1609775671_177017-removebg-preview.png
 背景插圖資料來源/隨意窩
%2525E5%2525AE%2525A2%2525E5%2525AE%2525
bottom of page